郑渔是长子,按照华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要继承家业,给父母养老的人。
所以,从小郑木匠就教他做木活儿,手把手的将祖传手艺都传给了他。
郑渔或许不够聪明,但老实、勤奋, 踏踏实实的跟着老爹,成了新一任的“郑木匠”。
十七岁的时候,按照父母的意愿,娶了隔壁村的姑娘做媳妇。
夫妻俩都是老实人,孝顺父母,照顾弟弟、以及未来的侄子侄女。
二儿子郑樵性子比较活泼,且因为是老二, 跟三弟只相差一岁。
从小就被父母忽视。
他没有长成木讷的样子,反而格外争强好胜。
家里不重视,他就跟着村子里的老猎户天天往山里跑,身体精壮,还学会了打猎和一些粗浅的拳脚功夫。
十六岁那年,镇上征兵,他跑去报名,竟真的被选上了。
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娶了部队医院的护士,有了自己的小家。
人不回来,却每个月都给家里寄钱、寄东西。
顶多就是有妻有女之后,寄的钱和东西减去三分之二。
老三郑耕当了好几年的“小儿子”,虽比不得大哥受父母重视,人,毫不保留的将技术都教给了他。
还把自己多年积攒的人脉,也都交给郑耕一部分。
郑耕一个农村娃,一穷二白,啥啥都没有,却很快在镇上站稳了脚跟。
在镇上安了家,郑耕除了逢年过节,几乎不回来。
郑家不缺儿子,更有孝顺的长子和嘴甜的幼子, 老二老三回不回来,郑家老两口还真不怎么在意。
郑家的前三个儿子,虽然每个人都不完美,却也都是正常人。
且因为不住在一起,根本没有什么婆媳、妯娌之间的矛盾,更不会兄弟阋墙。
偏偏郑家还有个老四郑读。
郑木匠老两口生郑读的时候,都过了四十岁。
在结婚早、平均寿命低的年代,四十岁已经是爷爷辈的人,黄土都埋了脚脖子。
郑读绝对算是郑家老两口的老来子。
且他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旱灾,王氏吃不饱,连奶水都没有。
郑读是喝米汤,勉强才活了下来。
活是活了,身子骨却不好。
郑木匠和王氏又是心疼、又是愧疚,觉得是自己没本事,这才没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
所以,两夫妻就格外疼爱小儿父亲过世后,他觉得“长兄如父”。
老二、老三都有了出息,不用郑渔照顾,他就把所有的“兄长爱”倾注到了郑读身上。
郑读不干活,不挣工分,那就随他。
郑渔自己又是干活,又是闲时给人做木匠活的赚钱,大部分的钱,都用来供养老娘和弟弟。
妻子、儿女们跟着他下地干活、吃糠咽菜,一家五口都是家里的老黄牛。
郑渔的妻子宋春红是个没啥见识的农村姑娘,受老一辈的影响,只知道嫁夫从夫的道理。
丈夫要做顶门户的长子,要做如父的好大哥,宋春红虽然暗自委屈,却也不敢拦阻。
但,这种事儿吧,真的不能做得太过,把老实人逼急了,他们爆发起来会更可怕!
这不,郑读作天作地的终于触碰到了宋春红的逆鳞——孩子!
“孩子他爹,咱们大丫才十五啊,老四连她都算计!”
“王家村的王屠户是什么人?死了两个老婆的老鳏夫,年龄只比咱们小五岁!”
“老四撺掇着咱娘要把大丫嫁给王屠户,他到底要干什么?”
“是,王屠户给的彩礼高,足足一百块钱。可、
肖建英非常通透,知道现在的郑读看着不错,有老娘、哥哥养着。
但,等郑读结了婚,有了孩子,郑家肯定会分家。
一旦分了家,没了大哥、侄子照顾,郑读连饭都吃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