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字卷 第三百零八节 细思量绍祖起疑(1 / 1)

数风流人物 瑞根 1620 字 2022-06-26

冯紫英又和沈宜修说了自己有意让薛蝌到北线军团中去帮忙替孙承宗打理后勤事务的想法,沈宜修意外之余也表示了赞同。

对沈宜修来说,薛家对她并没有太大影响,毕竟薛家是皇商出身,天生就矮了一等,很难在以家世为本的士人中得到认可,薛家想要走军功之路也无可厚非,再说了,薛蝌也只是薛家二房出身,和薛宝钗还隔了一层,而薛宝钗的嫡亲兄长却是一个妄人,不足挂齿。

“相公倒是替薛家二爷考虑周全,君庸这边相公怎么没有考虑呢?”沈宜修笑着打趣。

“君庸何须为夫来考虑,他进士出身,老老实实做好他的本份儿,到时候自然有他的前途造化。”冯紫英也不以为意,“不过山陕灾情带来的贼乱方炽,朝廷很是担心,所以前期已经安排了大章带着玉铉、伯雅他们去了山西协助地方整理卫所军务,我听说君庸对地理很感兴趣,还打算沿着边墙走一遭,其实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带着几个人去走一走,……”

前世历史中沈自征就很喜欢军事地理,自小就有游历雄关峻岭隘口要历练,一年具体协助经办某些事项,这样可以进士们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磨砺,迅速摆脱士人学生的身份,进入到官员的状态中去。

这个建议在朝中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当初三年观政期的设立目的就是要让这些刚取得官员资格的士人们迅速适应,但实际上这些士人很多在观政期结束后都不能留在朝中,大多数人都要到地方上去,而在七部的历练并不能让他们熟悉了解基层府州县的事务工作,去了之后还有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期,而考虑到他们下去之后就会是一方官员,却难以迅速适应,所以也会影响到地方州县的工作开展,冯紫英的这个建议还是博得了很多人的赞同。

反对者担心的是这种下地方观政会使得进士观政这个光环有所褪色,进士们也会有所抵触,但冯紫英也提出,既然是观政,无论到哪里观政,从事什么事务,都是朝廷的意志体现,代表着朝廷观政,并不影响观政的意义,反而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在经过一番争论后,朝廷也逐渐倾向于支持冯紫英的这一建议,只是因为现能抓住荆襄镇的兵权,和杨鹤这个都察院出来的御史相比,他资历单薄了一些,但他却成功地在四川将四川卫所军队整编出来,成为一支可堪一战的军队,给熊廷弼接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播州杨应龙的土军被熊廷弼牢牢的积压在播州山中,四川卫军稳扎稳打,已经占据了主动,如果不是王子腾见势不妙开始在湖广折腾,拖住了荆襄军,只怕杨应龙已经束手就擒了,但即便如此,按照孙绍祖的判断,杨应龙完蛋只怕也是迟早的事情,能拖到今年底就算是不错了。

这也让孙绍祖感受到了来自西南的一抹寒意。

如果解决掉了杨应龙,熊廷弼腾出手来,集荆襄镇和四川卫军之力在湖广发动攻势,王子腾能不能顶得住?

在孙绍祖看来,虽然登莱镇的确能打,但是关键在于湖广士绅是站在朝廷这边的啊,失去了地方士绅的支持,只能控制住几座城市,有何意义?

湖广的作用就在于它的粮食,它的人力,没有地方士绅的支持,这一切都是虚妄。

他曾经给牛继宗建议过,要义忠亲王尽可能的拉,但牛继宗却不认可自己的判断,这让孙绍祖很是郁闷。

牛继宗的观点是虽然孙绍祖本事不小,但是他手中这点儿凑合起来的军队难以形成像样的攻势,北面依托德州坚城和陵县、故县的掎角之势,足以消耗拖住北面敌军,而南线东昌府这一线,临清和东昌府之间也能依托运河优势机动,而孙承宗不敢太过深入。

至于说还有一两万京营兵和山西镇溃兵,在牛继宗看来,那就是凑数的,真要让他们上阵,只怕还会拖累西北军和蓟镇军。

牛继宗的观点有些道理,但是太过绝对,这是孙绍祖的看法,但他也很难判断出孙承宗究竟打算怎么打这一仗。

把撑在窗框上的手收回来,孙绍祖重新踱步回到内堂,目光落在悬挂在帷幕上的舆图,德州他是有把握的,但东昌府这边要面对西北军的攻势,现在丘县被刘白川夺下,两军正在馆陶一线展开激战,但是规模都不大,这也让他有些疑惑,刘白川还没有使出全力,他在等什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